和无人货架一样,无人便利店得到了商业与投资人的青睐,并且除了早期的参与者,在无人便利店这条赛道上,一直不乏新进的搅局者,而且很多是巨头在参与。全家、711、京客隆都在涉足无人便利店。
这个流程看似在手机上完成,其实费时费劲。最重要的是,产品普遍比边上的便利店还要贵。因为有些用frid码,不仅成本高,而且还要人工一个个商品对应贴上。
有些技术已经走在前头的,虽然实现人脸识别进场,即拿即走。消费者感知上虽然方便了,但最大的问题,背后运营的人工力量和成本还是非常大。一个小小的无人便利店要装几十个摄像头。商品感应各细节点容易出错,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在后面做工作。所以,为什么说目前的无人便利店很多还是“伪无人”。因为技术目前还没法从根本上做到“降本增效”。哪怕亚马逊都还没能突破。
由此来看,在无人便利店的道路上,无论是商业、资本家还是零售行业巨头,都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切勿出现“割韭菜”的想法。
分析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的问题
有人说无人货架失败最大原因,是低估了人性的贪婪。笔者认为这在某种方面并没有错;同理,无人零售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降本增效”?解决这两个问题,无人零售就还有解。
其实两个问题均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持续盈利”,无人货架的铺设基础,是基于一种“小范围”信用系统。这种系统全部依赖个人信用,要求一个完全“大同”的信用系统。而这种“系统”一旦不成立,无人货架立马凉凉。
在运营方面,无人货架需要建仓与分流配送,而在保证人力成本适中的前提下很难保证员工本身的运营效率与铺货实际进展的进程与监测,导致在整个无人货架的链条上有一个点“失信”无人货架即会“凉凉”。
由此可见“无人货架”由于其建立的基础薄弱,是一个十分脆弱的体系,稍有不慎便会全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