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无人便利店(超市)的成本投入较高,其利用技术性解决了“信用”的问题。相比于无人货架,“降本增效”成为了首要目标。
无人便利店虽具备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在后端也需要人去运作,补货、铺货、运营等。只是去掉了前端鸿运集团人员,并未完全做到“降本增效”,而在前端,数字化、智能化进程赶不上零售实际问题变化的速度,譬如rfid标签识别问题、技术投入成本问题,用户体验实际操作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之急于盈利的零售商,最终导致进展缓慢。
在这方面,就连亚马逊这样的零售巨头都躲不过,亚马逊刚刚涉足无人零售时,在其体验店内,试图通过人像识别与商品识别技术,加上移动终端账户结算系统,建立一个无人零售生态,但在技术层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譬如顾客数量超过20人、商品移动速度过快、顾客将商品调换位置导致识别错误等问题推迟近一年重新上线。
重新上线之后的amazon go 将以往的问题通过技术性解决,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前端“无人超市”但项目未全面普及,或者国内并未有效仿者的成功案例,可能是由于其并没有完全做到“无人”在供应链端,依然需要有人进行一些列工作。或许未来在供应链端也不需要人力了,才会是真正的无人零售吧。